綠建築概念
最早的綠建築概念是在1960年代產生,由日本的「環境共生住宅」、美國的「生態建築」代表低環境衝擊的建築理念。直到1990年英國發布世界第一套綠建築標準,目的在於「用最少的地球資源製造最少的廢棄物」貫徹一棟建築的生命週期-從翻新、規劃工程、興建、營運到拆除建築物的整個流程。每個國家的綠建築皆有不同的名稱與定義。其綠建築會依照地理、當地氣候條件而延伸出符合在地的綠建築標準。
臺灣綠建築制度
自1999年臺灣政府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英文簡稱為 EEWH,綠建築標章制度明確地結合生態 (Ecology)、節能 (Energy Saving)、減廢 (Waste Reduction) 及健康 (Health) 四大主軸。且將綠建築制度分成四大類型:小區類、廠房類、舊建築改善類及住宿類。
綠建築指標及細項
根據臺灣政府公布的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將綠建築評估分為九大指標:
生態
生態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綠建築的評價:
1. |
生物多樣性指標 在大面積之中生物棲息地與生物活動的基本地盤。細項指標如:植物多樣性、土壤生態、照明光害、生物移動障礙。此指標限定於基地一公頃以上的建築開發案適用。 |
2. |
綠化量指標 此指標與生物多樣性指標差別在於量與質。綠化量是根據植栽種類來計算綠化面積,同時要求土壤深度 0.3~3.5 公尺。植栽種類可分:生態複層、喬木、灌木、多年生蔓藤、花圃、草地及老樹等。 |
3. |
基地保水指標 指基地本身的涵養多少水分,以及儲存、滲透雨水的能力。保水程度越高,對於土壤內微生物活動的幫助越大。可以改善土壤中有機質量以及培養植物。基地保水可以透過綠地面積、花園土壤面積與體積、透水磚鋪面面積以及其他特殊保水設計來計算。 |
節能
4. |
日常節約能源指標 此指標包含三大面向-建築外殼、空調系統及照明系統來評估節能指標。 |
a. 建築外殼:綠建築應涵蓋自然通風、屋頂隔熱之建築設計,以免除部分開空調之需求;採用低日射透過率的節能玻璃,有助於降低室內溫度等。 |
|
b. 空調系統:綠建築應採用高效能空調系統、節能設備、CO2 濃度外氣控制空調系統等。 |
|
c. 照明系統:為維持綠建築之自然採光,所有室內應保有充足開窗面;選用節能燈具、合理設置自動調光、點滅控制系統;室內選用高明度色彩來提高照明程度等。 |
減廢
5. |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針對建築物的一磚一瓦、一鋼筋、一玻璃等能源產物進行二氧化碳含量的檢討。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根據四大結構評分:結構合理化、建築輕量化、耐久化及使用再生建材。例如:建築應盡量有規則、格局方正;鼓勵使用輕鋼骨、室內使用輕量隔板來隔間;考慮結構體耐震力及使用再生建材等。 |
6. |
廢棄物減量 針對建築營造過程中進行全面污染控管。其中營建污染源含施工廢棄物、拆除廢棄物之固體廢棄物、工程平衡土方及施工空氣污染。建議的方案有:加裝防塵罩網、防塵塑料布、設置廢水污染處理系統及採用再生建材等等。 |
健康
7. |
室內環境指標 此指標要求低污染、低逸散性及可循環利用之建材設計,來評估對人體健康及地球環境是否友善。如此可降低致癌物對人體之傷害、對地球之負擔。室內環境有分四大範疇:光環境、音環境、通風換氣與室內建材。 |
8. |
水資源指標 根據臺灣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利用年雨量高達 2,500 公厘以上的優勢善用水資源,循環水資源有助於降低開發成本,避免喪失水資源。水資源評估如採用省水標章之產品-水龍頭、馬桶、公共水栓;規劃雨水回收系統來計算儲水程度等。 |
9. |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主要評估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是否落實、應當加強控管。例如:所有生活雜水之排放系統應落實銜接至污水道及污水處理設施、設置足夠的空間給垃圾放置與運輸空間等。 |
綠建築等級
根據綠建築評估總表,將綠建築分數區間分為:
- 鑽石級
- 黃金級
- 銀級
- 銅級
- 合格
綠色建築的例子
舉例,LAYANA 於 2018 年通過認證的黃金級綠建築 (EEWH-Gold)。本質是製造業工廠,故申請類別為綠建築-廠房類。在廠房規劃初期即沿著節能、綠化、健康及減廢四大原則發展綠建築工程。其中列出明顯改善之目標:
- 綠化量指標-透過花園、植物栽種、綠地等,綠化面積總共 4,780 平方公尺,綠化比例為 37.8%。
- 基地保水指標-透過室外的透水鋪面面積、花園土壤面積與體積及綠地面積等來計算保水量。
- 日常節能指標-建築外殼節能:增設窗簷來遮蔽日光直射、屋頂構造增加隔熱設計來降低屋頂平均熱傳透率等,數據結果皆於標準值內。
- 日常節能指標-空調節能:選用效能空調系統,搭配空氣淨化箱、全熱交換器等來符合細項指標的資格。
-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落實減少營建廢棄物以及垃圾分類、定期清洗來發揮減碳之效益。
- 水資源指標-工廠採用筏式基礎建造提供各式水資源的儲存,其中包含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於工廠地下,每年可回收 7,900 噸之雨水,達到節水之效果。
蓋綠建築好處
- 節省能源:以長期來說,即便初期營造綠建築成本較高,但是後續營運時卻能大幅降低能源成本,例如用水量、電費、固體廢物等,降低能源需求進而減少碳排放量。
- 低維護成本:若於新工程動土前妥善規劃綠建築設計,與非綠建築的營運流程相比可簡化後續維護流程,例如完善雨水回收系統的設置、加寬垃圾車進出的車道與空間等。
- 提升室內環境品質:根據室內環境指標,打造一個健康、舒適且環保的室內有助於降低在工作環境中對職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透過二氧化碳濃度進行監測室內空氣品質、在室內增加自然通風的設計等。
蓋綠建築之影響
影響地價與房價:
以臺灣房價為例,綠建築住宅與非綠建築住宅的房價相比會出現綠溢價。依據綠建築標章等級、空間區域或房價本身等變量而有不同的溢價率(2017)。且隨著屋齡增加綠建築住宅的綠溢價持續存在,綠建築有助於提升房屋的價值。同時非綠建築住宅則是開始折價。
如何蓋綠建築
- 了解綠建築分類-住宿類、廠房類、舊建物改善、生態小區類。須知道目標建築是新興工程還是舊建物,再來看它的用途是符合上述哪一類。
- 設定綠建築目標-設定目標等級,分為鑽石級/黃金級/銀級/銅級/合格。新建物建議以綠建築九大項指標來設計這棟建築物;如果是舊建物,需要評估這棟建築在這些指標裡的強項與弱項分別為哪些,在能做到的地方把它做好。舊建物在通過綠建築的審查機率會比較高。
- 建立建廠團隊-由業主建立一個專門小組,其團隊具有跨領域功能:採購、廠務、財務、品保等來協助建廠流程。
- 篩選最適切的建築師- 建築師必須可以配合並且繪製業主所構想的建築全景與結構細節。
- 評鑑供貨商、慎選承包商- 供貨商和承包商是指賣設備的,和做建築工程的承包商。如果業主能實地勘察、評估潛在承包商的營業場所及最佳承包的實例,會有助於了解對方的承包能力與未來合作的可行性。
- 持續監控施工品質-建廠團隊協助把關進料檢驗,場外發電機、空調設備驗廠與出貨前測試,外部稽核系統建立,現場施作期間,明確堅守品質管理標準,異常事件立即開立異常處理,記錄問題改善進度追蹤,確保各項施工品質符合標準要求之上。
- 驗收認證/使用執照- 每批在現場混凝土灌漿抽檢,還有相關的 SGS 驗證等等,皆須保持一致性,方能向認證單位證明施工品質和後續申請使用執照。
- 履行合約-指身為業主應獎勵達成工程品質的標準、提早達成目標的承包商及一次性工作便達成品質標準之供貨商。請款即收款或施工單位需要預支工程款,在工程額內金額,同意放行。
- 測試營運-設定實際行為作為新建物完工的指標。例如:工廠能夠成功量產第一批產品。
總結
現在綠建築的定義不僅不限於建築物外觀,也延伸到建築材料、建築方式皆有永續設計的重要性。這些行為都是要求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使用節能、低碳、能夠永續經營的方式達到「環境共榮」、「人類健康舒適」的目的。現今臺灣的綠建築發展小有成效,而我們除了綠建築認證還有其他永續發展可以落實,例如:能源管理系統、工廠製造的永續管理等。為這顆珍貴的星球,企業應當不停歇地力行保護。